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布局储能项目,如美国加州的Edwards & Sanborn光储电站、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的7.8GWh储能项目等。
02中国企业在储能行业具有竞争力和灵活性,项目规模大,方式多样,包括投资方和供货方。
03由于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,储能行业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,市场潜力巨大。
04中国企业在储能行业具有产业链优势、技术优势、价格优势,同时受益于产业协同优势。
05未来,中国企业在储能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,有望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核心竞争力。
最近,比亚迪与日本地方政府签约,利用销售店的纯电动汽车为避难所及医院等设施供电。
发生灾害时,比亚迪的电车化身为“充电宝”,一辆车可以提供一户家庭约4天的用电量。
今年1月,位于美国加州的Edwards & Sanborn的光伏+储能电站的项目正式投入运营。
今年7月15日,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签约容量高达7.8GWh的储能项目。
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在建储能项目,计划于2024年启动设备交付,预计2025年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。
这是欧洲最大的储能电站,将在2025年启动建设,投运后可为110万户英国家庭供电。
11月18日,中国能建国际集团、广东院组成的联营体与马尼拉电力公司签署Terra光储项目。
这是东南亚最大光储一体化电站,预计2024年11月开工,2026年实现投产发电。
3月14日,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标“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那州奥兹150兆瓦/300兆瓦时储能项目”、“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洛奇150兆瓦/300兆瓦时储能项目”EPC总承包工程。
这是中国在海外投资的最大单体规模电化学储能项目,计划于2024年3月25日开工,2024年12月1日投入商业运营。
去年4月,墨西哥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配套储能工程全容量并网投运,一期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2万千瓦,配套有容量为12兆瓦/24兆瓦时的磷酸铁锂储能系统。
此外,楚能新能源与意大利Cestari合作共建立光伏配储试点项目,海博思创向法国知名储能投资运营商NW供应储能产品,南都电源参与建设意大利国家电力340MWh电网服务储能项目……
一是规模很大,很多是当地乃至全球最大的项目。二是方式多样,有的是投资方,有的是供货方。即便是供货方,供应的也有储能系统、电芯等不同产品。
双碳大背景下,风电、光伏占发电总量的比重越来越高,在推动能源清洁化的同时,也带来了不稳定的问题。
一般来说,受地表温度降低影响,地球晚上风大,风力发电晚上发电比白天多。但是,晚上恰恰是用电的低谷。
为了不浪费,也为了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,很多风力发电站配建储能设施,将不稳定的电能储存起来,在需要时释放。
从需求侧看,电动汽车已经大量普及,充电具有随机性,高峰集中充电,可能对电网造成压力。
很多充电站配建储能设施,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释放电能,有助于平衡电网负荷,提高电网的可靠性与韧性。
数据显示,今年前8个月,我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,有效支撑了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靠供应。
近年来,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。2023年新型储能产值突破3000亿元,预计到2025年超过万亿元,到2030年超过3万亿元。
从供应链来看,储能行业包括上游原材料及核心设备供应、中游储能系统集成与安装运维,以及下游的应用场景。
一方面,储能的形式多样,除了电池在内的电化学储能,还有机械储能、超导储能、热(冷)储能、氢储能,涉及多个领域的企业。
正解局注意到,除了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在内的锂电企业,逆变器、光伏、风能等领域企业也在抢占储能这一赛道。
2023年,光伏头部企业晶科能源正式推出小型储能产品,头部风能企业远景能源也进入储能赛道。
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储能系统价格一路走低,从年初的每瓦时接近1元降至如今的每瓦时不足0.5元。
东吴证券研报显示,国内市场储能系统毛利率仅10%左右,中东市场毛利率可达20%-30%,欧美毛利率可达30%以上。
国内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国轩高科披露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,今年上半年,国轩高科来自海外地区的营收占比已接近33%,毛利率也较国内市场更高,今年上半年为21.12%,高出约5个百分点。
根据Statista的数据,欧洲储能系统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3年至2031年间增长约300亿美元,从2023年的大约360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的660亿美元 。
仅沙特和阿联酋两国,预计到2030年储能装机空间或达57.4GWh, 乐观预测可达127.6GWh。
澳洲市场虽然基数较小,但增长潜力巨大。2024年澳洲储能装机容量预计为2-3GWh,而2025年有望翻倍至4GWh以上。
以国轩高科为例,今年年初,其在美国的第一款电池Pack产品在弗里蒙特工厂正式下线。同时,国轩高科还投资43.64亿美元,建设伊利诺伊电池工厂和密歇根州正负极材料工厂,满足北美储能和动力电池需求。
上文分析过,储能的形式多样,除了电池在内的电化学储能,还有机械储能、超导储能、热(冷)储能、氢储能,涉及多个领域的企业。
目前,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,初步建成了氢能的“制、储、运、用”完整产业链。
受益于健全的产业生态,在氢储能这一细分领域,我国的储能企业可以与氢能企业形成产业协同。
产业协同,意味着企业之间可以进行联合创新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,推动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提高效率与核心竞争力。